分離夫妻職家互動的美麗與哀愁 (105年吳欣蓓教授計畫)


關於此文:這篇文章介紹了由亞洲大學管理學院經營管理學系吳欣蓓助理教授所主持的科技部105年度性別與科技研究計畫「分離夫妻的美麗與哀愁:職家衝突的交互影響研究」之研究成果。

作者/吳欣蓓(亞洲大學管理學院經營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分離夫妻,誰美麗,誰哀愁?

我經歷了七年的分離夫妻生活,甚至有兩年的時間一家人分居兩岸。我們三個人(包含幼子)各自生活在三地,每週我則通勤回家陪伴孩子和處理家務。七年的時間內,我和內子分別輪流扮演了分離夫妻中留守者和離家者的角色。工作發展與家庭幸福的拉鋸是每日戲碼。不過,我們不是唯一的例子。身邊有不少友人、學生也維持著分離夫妻的家庭生活方式,也就是夫妻因為工作緣故暫時分居,分離的週期可能短至四到五天,長則數月。

導致分離夫妻這樣特有家庭型態的原因或待探究,多少可能與臺灣女性勞動參與率提高、雙生涯家庭的夫妻都具工作專業承諾、重視職業發展,或者與為追求家庭所得最大化、就業保障等有關。但我好奇的是,是什麼支撐著這種家庭型態歷久不衰?(就我的例子,七年不算短,那別人呢?)在這種家庭型態下的夫妻快樂嗎?(留守者一邊工作一邊又要操持家務與照顧孩子,就注定是哀怨的?離家者少了家庭責任便生活愜意而美麗了嗎?)

為了回答這兩個基本問題,我以工作/家庭疆域理論和邊界理論為基礎,初步建構了「夫妻重視工作與重視家庭價值取向如何影響彼此工作/家庭衝突與工作/家庭滿意度」的研究模型。為了不想見樹不見林,又有鑑於現象本身似乎越來越可觀察,也能被理論解釋(或者部分解釋),我們團隊提出假設,並在數量資料可取得性亦高的情況下,選擇了量化的研究方法想獲得較全面的結論,並招募分離夫妻進行問卷調查。雖然無法普查臺灣現況,但以符合樣本代表性的分離夫妻樣本來有限度地回應研究問題。

工作/家庭的疆域和邊界理論

Ashforth、Kreiner與Fugate (2000)1的疆域理論(Boundary theory)和Clark(2000)2的邊界理論(border theory),都是思考工作/家庭平衡的新理論,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夫妻如何在工作與家庭兩種不相容的角色衝突間取得平衡。Clark(2000)認為,每個人都是邊界的跨越者,每天在工作與家庭領域中穿梭;是否跨入或跨出另一個場域,取決於另一個領域相關行為的開始或停止。兩個領域可能發生分割(Segmentation)與整合(Integration)。分割是指人們可以讓工作與家庭兩個領域間存在強邊界(strong borders),也就是在心理(Psychological)、時間(Temporal)與空間(Physical)上能有所區隔;整合則指兩個領域間存在弱邊界(weak borders)並有交集。像是人們常在工作時心裡還掛念著孩子或者晚飯的事,在家時則想著如何完成工作;或者是在工作時花時間做家庭領域的事,例如跑業務時幫小孩買學用品,在家庭時間裡做工作的事,例如陪伴家人時還一邊手機回覆工作訊息;又或者是在工作場域分身到屬於家庭領域的空間,例如臨時到校接孩子,在家庭場域分身到屬於工作空間,例如在家工作等。

當邊界是可滲透時,也就是某個領域的要素可以進入到另一個領域,邊界還具有彈性可以被縮小與延展。例如個人若能自由選擇工作時間,表示區隔工作與家庭的時間邊界非常具有彈性;若可以自由選擇工作地點,則表示區隔工作與家庭的空間邊界非常具有彈性;當心理邊界具有彈性時,表示個人可以在工作中想家庭的事,或是在家庭中想工作的事,即想法、觀點與情緒在工作與家庭領域間流動十分容易。當邊界處有許多滲透與彈性發生時,融合(blending)就產生了,也決定了邊界的強度(弱邊界)。此時,融合會創造出一個不屬於工作或家庭領域的邊界領域(borderland)。例如在家工作者會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小孩,或者當個人運用家庭經驗於工作上或是運用工作經驗增進家庭生活時,時空與心理的融合也發生了。

於是,本研究認為,依滲透與彈性高低程度可推論角色衝突高低的情況(如表1),並據此以分離夫妻的生活樣態(離家者傾向強邊界與留守者傾向弱邊界,如圖1)來檢驗工作/家庭角色重要性認知(work/family role salience)、職家衝突(WIF /FIW)與工作/家庭滿意度的關係。

表1 邊界條件與角色衝突之可能關係(本研究製表)

邊界條件空間、時間、心理彈性高空間、時間、心理彈性低
職家滲透性高 弱邊界/融合/高衝突 最高角色衝突
職家滲透性低 最低角色衝突 強邊界/低衝突

 

 

圖1 離家者的強邊界與留守者的弱邊界假設示意圖(資料來源:本研究繪圖)

分離夫妻樣本描述

首先,我們鎖定雙薪家庭中至少育有1子的分離夫妻進行研究。分離夫妻乃指因為工作緣故必須分居至少4天以上者。最後,我們有效接觸了139對分離夫妻,其中擔任留守者以女性居多,有120位,男性則有19位。整體樣本特徵為:年齡平均約41歲、多數擁有大學學歷(62%)、組織任職時間平均11年半、婚齡平均約12年、一個家庭平均育有接近2名子女且子女年齡平均約9歲半、多數(n=87)家庭沒跟父母居住也沒住附近,並且他們以分離夫妻形式生活的平均時間已約有6年。

研究發現

  1. 離家者的工作角色重要性認知與「工作干擾家庭的衝突」(WIF)感受顯著高於留守者,其他研究變項則無顯著差異。
  2. 離家者越重視家庭(家庭角色重要性認知越高),「家庭干擾工作的衝突」(FIW)感受會愈低,家庭滿意度也越高;離家者越重視家庭,則留守者的FIW也會越低,進而提高留守者的工作與家庭滿意度。
  3. 留守者越重視家庭,則會提高離家者的WIF感受,並且降低離家者對工作的滿意度。

離家者重視家庭的雙贏局面

我們發現,離家者的家庭角色重要性認知至關重要。離家者與留守者的低FIW,主要受到離家者重視家庭取向的保護,也影響雙方的家庭滿意度,甚至影響留守者的工作滿意度。留守者代表家的一方,當在外一方的重視家庭取向透過心理邊界滲入到家的一方時,可如金鐘罩般保護了家庭,也說明離家者存在兩個領域的心理弱邊界時,會影響著自身和配偶的角色衝突與生活福祉。換句話說,離家者的重視家庭意識可以讓留守者的心理很美麗。

留守者重視家庭則可能是雙面刃 

沒有考慮伴侶效果的情況下,留守者的重家意識也會降低自己的FIW。不過,留守者的重家角色認知卻不是離家者在職家衝突上的保護因子,反而提高了離家者的WIF,並降低了他們的工作滿意度。當家的場域變項滲透到離家配偶的工作場域時,很明顯有了衝突性。它像是離家者無法應付的家庭要求,透過心理邊界的可滲透性直入離家者為工作場域設下的時間與空間防線,在缺乏因應彈性的情況下,打亂了工作場域內的心理平靜,也損及了工作心理。換句話說,留守者的重視家庭意識會讓離家者的心理很憂鬱!

按此下載 看完整的「分離夫妻的美麗與哀愁:職家衝突的交互影響研究」成果報告!


參考資料:

  1. Ashforth B. E., Kreiner G. E., & Fugate M. (2000). All in a day’s work: Boundaries and micro role transi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5(3), 472–491.
  2. Clark, S. C. (2000). Work/family border theory: A new theory of work/family balance. Human relations,53(6), 747-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