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醫糾有溝怎麼通?女男各不同!(104年呂淑妤教授計畫)


關於此文:這篇文章介紹了由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休閒產業與健康促進系呂淑妤教授所主持的科技部104年度性別與科技研究計畫「從性別觀點探討整形美容醫學的醫病溝通」之研究成果。

作者/呂淑妤(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休閒產業與健康促進系教授)

愛美不只是女人的天性!根據筆者執行的科技部一項對美容醫學的研究結果顯示:國人平均每人每天至少看到兩則與醫美相關的新聞報導,其報導主要對象為女性者佔了七成,以男性為目標者約為一成五;醫療糾紛主要是醫生和客戶的「審美觀」不同所致;研究也顯示,在面對醫糾難題時,如果主治醫師是男性,最好避免擔任第一線的溝通者角色,較容易平息紛爭。以下將詳述這些研究發現。

逾九成新聞提及醫師、護理師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定義:「美容醫學」一般係指由專業醫師透過醫學技術,如:手術、藥物、醫療器械、生物科技材料等,執行具侵入性或低侵入性醫療技術來改善身體外觀,而非以治療疾病為主要目的,也就是大家俗稱的「醫美」。

美容醫學可分為三大類,包括:第一類光電治療(如:雷射)、第二類針劑注射治療(如:注射玻尿酸)、第三類美容手術(如:隆鼻)。為了瞭解美容醫學如何在媒體中被呈現,筆者在104年度科技部的「從性別觀點探討整形美容醫學的醫病溝通」的研究計畫中,以關鍵字從四大報電子資料庫(聯合知識庫、中時資料庫、蘋果日報、自由時報),蒐集99年至104年間共4,412則報導,並透過google蒐集到823部影片。

研究發現,以4,412則相關報導的數量初估,民眾每人每天至少會看到2則與美容醫學相關的新聞。其中,針對醫學美容效果來看,過度渲染醫美效果資訊的有183則新聞(4.1%),例如:「一名27歲黃姓女子生完第3胎後,肚皮異常鬆弛,彷彿套了泳圈……自費接受腹部拉皮合併腹壁筋膜緊實手術後,腹部變得平坦……。」(104/06/10自由時報),因為該報導強調外觀的異常、夫妻生活的干擾,後透過手術回復如常,因此被歸類為過度渲染效果。

在相關的影片內容分析方面,823部與美容醫學相關的影片中,有237部影片也被歸類為過度渲染醫美效果(28.8%),如:「氦氖雷射治療植物人會說話了」。實際上,氦氖靜脈雷射雖具活化生理功能,但不具有治療植物人語言功能的效果。

分析結果指出,在美容醫學新聞報導則數中,有4,268則(96.7%)提及醫師、護理師等專業人士;而提及醫院、診所的新聞則數稍低,共3,244則(73.5%)。此結果顯示,醫療專業人士及醫療專業場所是美容醫學新聞報導中重要的元素;如此呈現可以強調科學與專業,而專業人士又比專業場所更具有此意涵。

影片呈現女性要年輕美、男性重質感

另外,在823部與美容醫學相關的影片中,亦有超過七成以上的美容醫學影片,仍是以醫師、護理師等醫事人員為主導角色,搭配醫療專業場所的場景。其中以男性為目標對象的影片,強調外在的變化來突出內在的特質,而且影片中外在體態焦點多半集中在手臂、腹部、鼻樑較不受到年齡因素的影響,甚至有銀髮男性擔任主角,雖然也有以銀髮女性為主的影片,但在片尾又透過燈光、角度、粧容等微調方式,使影片中的人物年齡有微降的型態,以達到宣傳效果。

這部分的研究結果顯示,美容醫學相關影片的主要訴求對象,仍有超過八成以上是女性。在性別年齡方面,片中女性多以年輕族群為主;至於男性在影片中,較不受到年齡因素的影響,甚至有銀髮男性擔任主角。雖說也有以銀髮女性為主的影片,但到了片尾,又有許多稍將年齡調降的拍攝手法。不論新聞報導或影片,強調的客群仍以女性為主。

面對醫美糾紛,男女反應有別

除了分析醫美新聞相關數據之外,在深度訪談醫事人員、客戶(病人),以及專業人員後發現,美容醫學的主要客戶以女性為最大宗,佔了80%至90%。從性別差異看來,有受訪者認為,面對醫美糾紛或爭議時,男性客戶的態度比較理性,女性則較偏重於情緒反應。有時遇到醫療糾紛時,若多送一點小贈品或療程,將有助於解決醫美糾紛。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男性受訪者表示,若自己遇到醫療糾紛時,會選擇偏向理性對談。還有受訪者指出,男性為了顧及顏面,就算遇到醫美糾紛或爭議,有時寧可自己「吞下去」,也不願為了爭一口氣或討回公道,而被公諸於世。

此外,美容整形醫學的醫師一旦面對醫療糾紛或爭議時,其反應也會出現明顯性別差異。在此研究的受訪者提及,男醫師比較衝動,女醫師則比較柔軟、心平氣和。

重視性別因素,為醫糾溝通加分!

由深度訪談內容得知,整形美容醫學的糾紛或爭議大多牽涉到醫師和客戶雙方對「美」的主觀認知存有歧異,因為沒有一定的標準可言。為了降低醫美糾紛或爭議事件,在醫糾發生之前,除了醫師親自做好術前說明、談好所需費用之外,醫護人員也應做好衛教與關懷工作,更不要過度保證能「一次到位」,以免客戶產生期待落差而衍生糾紛。

另外,為了避免在處理美容醫學的爭議事件中,因性別刻板印象造成負面影響(例如「尋求美容醫美的女性客戶就是比較情緒化……」),建議在醫療機構裡負責處理醫美糾紛或爭議的公關部門人員,宜加強性別相關課程的在職訓練,減少對於性別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以免日後衍生醫美糾紛或爭議時,公關部門人員因內心產生排斥感而影響溝通效果。

在處理美容醫學糾紛的性別角色方面,根據受訪者建議,若主治醫師為男性,最好不要擔任第一線的溝通者角色,可改由醫療機構處理醫糾的專責團隊,包括:公關、社工、其他相關科系專業人員或資深主治醫師等人,出面與客戶溝通協調為宜。

此研究盼藉由性別觀點,呈現出美容醫學中醫病溝通的主要問題,期待能從客戶(病人)、醫師,及媒體等不同的視角來探討,並為日後相關議題的研究進一步提出具性別意識的醫病溝通策略建議。

按此下載 看完整的「從性別觀點探討整形美容醫學的醫病溝通」成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