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性別遇上醫學─「性別‧醫療」資訊平台簡介 (106年成令方教授計畫,劉俊毅撰)


關於此文:這篇文章介紹並改寫自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成令方教授所主持的科技部106年度性別與科技研究計畫「性別融入醫學教育之創新:發展具有性別觀點的醫學教學與教材」之研究成果。本文經計畫主持人同意由作者撰稿。

作者/劉俊毅(一般醫學科住院醫師)

「性別‧醫療」─整合多元觀點的性別醫療議題網路平台

2021年的今日,「性別」早已是眾人耳熟能詳的議題。從早年通過的家暴防治與性平法案,到近年的同性婚姻合法化,乃至今日持續引發熱議的伴侶制度與多元成家。這些以性別出發的制度革新,透過反覆的辯證與對話,讓我們不斷邁向更加多元而平等的社會。

與此同時,現代醫療儘管在診斷工具與治療技術上日新又新,一旦提及疾病,還是強調「醫學生理學」至上,經常忽略了社會、文化、性別等因素對醫療處置的影響。然而,當我們戴上具有「性別」觀點的透鏡,就會發現,藏身醫療領域的性別議題,其實遠比想像中還多得多。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的成令方教授即透過科技部的計畫,建立了便於使用的網路平台「性別‧醫療」( https://gms.kmu.edu.tw/ ),提供各類性別與醫療相關的時事話題與議題探討,期望能帶動各界關注醫療領域中的性別議題。在此,本文僅將簡介其中幾項有趣的議題。

年老色衰是種病?被「醫療化」的女性更年期

一般我們談及熱潮紅、情緒起伏、睡眠障礙等諸多更年期症狀,婦產科醫師的建議不外乎是定期回診改善症狀、補充女性荷爾蒙等處方。可見,在現代醫療的觀點中,更年期就如同肺結核或胃潰瘍,是一種需要「治療」的症狀。正如同成令方教授在成果報告中指出的,「更年期經常與負面的形象相連結,並且確實在特定女性身上發生若干不適的狀況,因故『婦產科醫學界還會建議婦女吃賀爾蒙補充的藥丸,認為更年期婦女需要補充逐漸降低的女性賀爾蒙以維持青春』」。

事實上,僅有大約10%-20%的女性在更年期當中因為經歷嚴重的症狀,以至於期望透過醫療介入來改善生活品質。

在更年期治療的議題中,我們不難看見,現代醫療診斷準則的背後,亦不純然只有醫學知識上的專業判斷。醫療診斷的準則,有時候也反映了社會主流價值對於「健康」與「疾病」的二元假設。那些不受症狀所苦者,謂之健康;而一旦暴露於可能產生症狀的風險當中,即便那些症狀僅是人體老化的自然過程,都有醫療介入的空間存在。因此,成令方教授建議我們:「轉換新的角度看待更年期以後的歲月,點出社會賦予的不同價值,其實也潛在影響了婦女在更年期間與其後的人生階段」。

性別有別?!性別差異醫學的研究視角

一直以來,「性別差異」都是醫學研究中相當重要的議題。近年的研究更指出,不論在流行病學、藥物動力學甚至是癌症醫學方面,性別間存在的鴻溝,遠比過去的想像來得更加複雜而有趣。

以過去深深困擾男性族群的疾病「痛風」為例,2012年外國學者Hershfield的研究發現,兩性之間罹患痛風的比例差異,源自於不同性別血液中的尿酸濃度差異。女性在年輕時,血液中的尿酸濃度較低,然而,一旦過了更年期,血液尿酸的含量會逐漸增加到與年長的男性相近。因此,在更年期過後,兩性罹患痛風的比例差距會逐漸縮小。此外,一旦將男性的飲酒量較高,以及使用利尿劑、洗腎等因素也納入統計,會發現男女之間罹患痛風的比例非常相近。這些發現在在證明:我們過去對醫學性別差異的認識,存在著極大的改善空間。

就連21世紀最大的醫學議題「癌症」,也和性別脫不了關係。Hershfield(2012)1的論文便指出:「最常見的癌症是幾乎只出現於一個性別的癌症,如攝護腺癌、乳癌、子宮癌與卵巢癌。這些與性別有關的癌症占了所有癌症比例的37-38%。雖然這類與性別有關的癌症只有不到10種(目前發現約150 種癌症),但是它們對人類的影響卻非常大。」而在部分兩性都有機會罹患的癌症中(如肝癌)也能發現,男性的罹病率遠較女性來得高。其中的差異,是否如痛風般,是受「性別化的生活差異」影響?或是單純因生理性別所產生的罹病機轉而有所不同?這些都是性別差異醫學中,值得深入探究的議題。

醫師也沒學過「性少數醫學」

最後,在現今的臨床醫療場域,性少數(包含同志、跨性別、變性者等)仍然面對諸多潛在的歧視眼光,同時也難以得到針對性少數的個人化醫療服務。早先的文獻指出:「能夠替變性者服務的醫療專業人員不足、在各級醫療的教育課程也缺乏針對性少數醫療服務的訓練,而目前在當地的醫護相關系所學生也僅有少數具備相關知識足以提供借鏡。」因此,許多性少數在接受醫療的同時,經常對於與醫療工作者之間的互動感到憂鬱,又或者常處於警覺狀態。而同志病人的伴侶在醫療照護上,也未必能受到與異性戀病家同樣的方式對待。因此,現行針對性少數的醫療服務,仍存在著極大的教育和研究空間。

透過「性別‧醫療」平台,建構更性別友善的醫療環境!

正是由於帶有性別觀點的醫療議題,在現今的社會中仍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成令方教授致力打造的「性別‧醫療」網路平台便顯得更重要。此平台可以提供醫學教育工作者、臨床醫療工作者以及醫學院學生從性別觀點出發,認識相關醫學議題的機會。同時,它亦積極整合國內外各式探討性別議題的網路資源與研究成果。

「性別‧醫療」平台的願景,便是期望提供臨床經驗分享、課堂授課教材,讓帶有性別觀點的醫療,在台灣能得到更多人的重視,使不同領域的醫療工作者與教育工作者,透過學習並彙整融入具有性別觀點的醫學議題,讓我們更完整地看見醫學的多元面向。

網路平台是當代傳播、普及新知有效的工具。成令方教授也希望邀請各個不同職級的醫療人員瀏覽「性別‧醫療」平台,並將性別議題融入醫學教育與臨床工作。如此,關於醫學的新知將能夠更加聚焦,也能讓各個性別與專業的工作者,透過平台的交流與知識的流通,建構出一個更多元、平等的醫療世界。

按此下載 看完整的「性別融入醫學教育之創新:發展具有性別觀點的醫學教學與教材」成果報告!


參考資料:

  1. Hershfield, M. S. (2012). Gout. In Schenck-Gustafsson, K., DeCola, P. R., Pfaff, D. W., Pisetsky, D. S. (Eds.), Handbook of Clinical Gender (pp. 238-251). Medicine Basel: Kar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