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里公園對高齡者性別友善了嗎? (105年李俐慧教授計畫)
關於此文:這篇科普文章介紹了由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李俐慧副教授所主持的科技部105年度性別與科技研究計畫「性別友善鄰里公園之產品環境設計研究:高齡者群集社交行為之性別特質取向」之研究成果。
作者/李俐慧(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
無論是清晨或傍晚,一群又一群上了年紀的長輩們熙熙攘攘地或漫步健行、或做操練功、或跳舞健身,是台灣鄰里公園裡常見的風景。而你可曾留意過,這些經常在鄰里公園綠地裡活動的長輩們,他們的行為樣貌呈現了什麼樣的特色,而行為中又隱藏著什麼樣的使用需求呢?
本計畫透過非參與式觀察法,在鄰里公園中進行長時間的高齡族群活動觀察,分別在高齡者經常到訪的早、中、晚時段,以照相取樣及文字重點註記的方式,收集了數百張高齡者活動紀錄照片。再採用事件取樣法對調查蒐集到的活動情景畫面,進行環境屬性及行為活動屬性的質性分析,一探不同性別的高齡者在公園的活動樣貌及使用需求!
高齡族群使用頻率高、時間長、群集活動多樣化
相較於其他年齡,高齡族群使用鄰里公園的頻率較高、時間較長,無論平日或假日,只要天氣狀況穩定平和,幾乎每天都可以在同一座鄰里公園中看到高齡族群活動的身影。在清晨四、五點開始到早上八點多,或是下午三、四點到傍晚六點多,都可以觀察到單獨一人、三兩結伴、五六成群的高齡者出沒在公園。他們在公園停留的時間短則二、三十分鐘,長則可達近一個多小時。
此外,鄰里公園中的高齡者極少一個人獨自活動,多以群集的形式從事活動。他們經常在公園裡聊天、使用運動器材健身、做健康操、練氣功、健行、下棋、帶孩童玩耍、發呆看風景等,活動內容多樣。而若再仔細留意觀察便會發現,在這些高齡族群的使用行為樣態中,顯現著一些性別差異。
女性高齡者聊天兼手作,男性高齡者對弈齊練功
鄰里公園裡的高齡者群集存在著「性別分群」的現象,高齡者的群集常會呈現單一性別集中的狀況,多數群集中僅有少數一兩位異性參與在內(見圖1)。
圖1 公園一隅的活動身影清一色是女性。(照片由李俐慧提供)
女性高齡者傾向參與人群聚會聊天,群集的人數少則三、五人,多則可達八、九人,甚至隨著談話聊天的主題內容發展,會有小群集連結成大群集,大群集分化為小群集的現象出現。有趣的是,女性高齡者有時會將家事活動帶到鄰里公園中進行,例如上市場買菜後到鄰里公園的涼亭、石桌椅處暫時停留,一邊和相識友人聊天話家常,一邊進行挑揀菜葉、豆莢去絲等作業;或是在端午時節將菖蒲艾草等素材帶到公園中,街坊鄰居們一同製作門口避邪用的掛飾。
而能讓男性高齡者形成群集的社交行為,則是下棋對弈或運動練功等活動。下棋對弈的場景經常能引來其他男性高齡者的群聚觀戰,但女性高齡者鮮少參與其中(見圖2)。除此之外,男性高齡者其實較常單獨活動,他們多半各自閒坐一隅觀看人群或風景,彼此間偶有對話交談,但不足以形成聊天聚集的熱絡情景(見圖3)。
圖2 下棋對弈活動常會引來圍觀。(照片由李俐慧提供)
圖3 男性高齡者各自獨立,相互間較少交談。(照片由李俐慧提供)
如此看來,女性高齡的群集活動涉及較多社會性且合作型的人際互動與情感交流,而反觀男性高齡的群集活動,則較傾向競技性或任務型的活動內容。
行為模式不同,男女空間使用需求亦有別
女性高齡者因其長時間的群集社交活動屬性,她們在公園停留活動時多半會習慣攜帶較多個人物品,內容包括:飲用水、禦寒或遮陽衣物、雨傘、提包等。在公園休憩區活動時,常會需要將隨身物品攤開使用或置放收納。因此,相較男性高齡者常見的獨處行為或對弈活動,女性高齡者則需要更大的群集空間,以及更符合對話交談的公共座椅空間配置(見圖4)。
圖4 一字型的座椅排列不利於對話交談。(照片由李俐慧提供)
另一方面,許多在鄰里公園中活動的高齡者是由看護陪同一起前來,若男性高齡者是由異性外籍看護照顧同行,則雙方在空間環境需求上的不一致,可能會出產生心理感受的衝突(見圖5)。
圖5 高齡者與外籍照護者各自為群,公園環境未能促進其互動交流。(照片由李俐慧提供)
高齡友善兼具性別友善的鄰里公園設計!
透過研究觀察,我們可將高齡者的活動特質歸納為靜態社交活動、約束動態活動、自由動態活動等三大類。1
高齡者靜態社交活動所需的空間特色包括了可乘坐之座面(如座椅、平台等)以及上方遮蓋(如屋頂或密集林蔭等),而針對女性高齡族群的活動需求,則可多提供群集型休憩座椅或置物空間。目前國內鄰里公園提供的座椅數量或裝設位置不十分符合高齡族群的使用需求,因此,在多個研究田野都可觀察到,高齡者們自行攜帶家中閒置或老舊的座椅放置在居家鄰近的公園使用,使用畢離開前再收整堆放至角落。
約束動態活動意指高齡者從事使用公園中常見的健身器材或遊具等拘束動態活動設施之活動,然而高齡者在進行伸展運動時並不侷限於「設計的健身器材」,任何可做為身體支持物的穩固結構(如:牆壁、欄杆、樹木等)都可能被利用來進行身體伸展運動(見圖六)。因此,在設計規劃公園設施時,可考慮採用更多具彈性使用的器材設計,不侷限於特定功能之器材。
圖6 民眾自備輔助工具安放在公園遊戲器材旁從事運動。(照片由李俐慧提供)
此外,公園中的高齡者們還有著其他各式各樣的自由動態活動,其最需要的其實是空間的靈活性,故鄰里公園並不需要過多不被使用的設施設備,只要有平坦和開闊的空間,即能提供不同性別的高齡族群皆得以自由活動的場域。當然,在規劃時亦需考量台灣夏季長、日照強的炎熱氣候條件,盡可能增加樹蔭或遮陽面積,以利高齡者的親近使用。
總體而言,在鄰里公園設計上,可先廣泛調査鄰近居民於社區公共空間的活動樣態,再根據行為類型規劃相應的空間屬性,並安排優先順序以釐清如何在鄰里公園或同等面積之空間設計上,符合多數使用者的需求,創造出不僅高齡友善,同時也性別友善的鄰里公園!2
按此下載 看完整的「性別友善鄰里公園之產品環境設計研究:高齡者群集社交行為之性別特質取向」成果報告!
參考資料:
- 李俐慧、楊雪屏、陳明石(2013年11月)。鄰里公園中高齡者社交活動特性分析。2013台灣感性研討會。臺南:成功大學。民國102年11月30日。
- 李俐慧(2015)。年齡友善的公共設計:以高齡者在鄰里公園之座椅使用需求為例。載於銀髮生活—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與環境(頁273-312)。高雄:巨流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