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涵(2020,5月)。為什麼需要女性投入AI機器人研發?。經濟部人才快訊電子報。取自
https://www.italent.org.tw/ePaperD/9/ePaper20200500005
「AI機器人」是當前科研領域的潮流之一,意指將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術與機器人設計結合,發展出得以廣泛應用於人類社會中的智慧型機器人。其中,又以「社交型機器人(Social Robots)」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接觸更為頻繁。然而,近年來AI技術應用的性別歧視爭議時有所聞,性別化的社交型機器人亦有加深性別刻板印象的隱憂,在AI機器人應用逐漸普遍的同時,對於其可能造成的性別歧視問題,我們應更加重視並思考解決之道。
人工智慧也有性別歧視?
自AI投入應用以來,被指控性別、種族歧視的事件層出不窮,Google、Amazon等企業皆曾在AI應用上發生歧視的爭議。例如,2015年Amazon研發的AI履歷篩選機制,被發現在某些技術性職位的應徵上,會對女性的履歷予以扣分,即便工程師針對AI系統中的性別偏見進行修正,該計畫仍在2018年中止,因為Amazon無法保證不會再出現其他的歧視問題。
然而,人工智慧為什麼會有性別歧視呢?原來問題就出在訓練AI的資料庫上!人工智慧是以「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的方式進行訓練。一般會先根據使用需求設計AI演算法,接著這套演算法會在特定的數據資料庫中,進行分析判斷的訓練。例如,Amazon將其公司10年來的聘用紀錄數據作為訓練AI的資料庫,但因為歷年獲聘者多為男性,於是AI便透過演算法直接反映了這個狀況,進行對女性造成歧視的選擇。
可見,若以社會中已存在的資料數據進行機器學習的訓練,將會導致AI複製其中隱含的社會偏見,例如對性別、種族的歧視。而目前除了重新打造能避免偏見產生的訓練資料庫、進行研發能偵測和移除偏見的演算法設計外,我們亦能藉由AI的社會再現力,提醒大眾對社會偏見隨時保持覺察。
機器人應該要有性別嗎?
AI機器人時代來臨,機器人已經不只是工廠中各種專業的機械化設備,與AI技術結合後,各種服務型機器人應運而生。其中,以會出現在醫院、照護機構、教室、家庭、機場及飯店等場域的「社交型機器人」與人類互動最為緊密。而為了增加人類對社交機器人的接受程度,設計者多將機器人設計成「擬人」造型,但同時也帶來了將機器人「性別化」的爭議。
因為,擬人造型的機器人容易會藉由其體型結構、機體顏色、聲音頻率、出廠命名、肢體語言等具備社交功能的設計,而被下意識地認定為是男性或女性。研究指出,只要一個簡單的性別線索,像是黑色帽子或粉紅色耳罩,就足以使我們判定機器人的性別,進而引發我們對機器人有符合此性別規範的期待以及性別詮釋。
科技史學者史賓格(Londa Schiebinger)即對此提出質疑,她以日本軟銀的「Pepper」為例,指出雖然設計者表示Pepper性別為中性,聲音也採用孩童音,但因外型有似腰身、穿裙子的設計,仍經常被使用者當作女性看待(參見圖一)。然而,機器人一但被指定性別,刻板印象的問題便隨之而來。為了產品的接受程度,廠商很可能會以符合社會期待的性別形象去設計機器人外型,例如,家務勞動、醫療照護等經常被視為女性工作,「女性」機器人就可能會活躍在這些領域。反之,警衛保全、數學家教等工作,便會以「男性」機器人為主。
圖一、外型有似腰身、穿裙子設計的Pepper
(圖片來源:性別化創新中文網)
如此一來,雖然增加了機器人產品效能,但社會上對性別的刻板印象、性別分工的偏見亦同步強化,可能反而加劇了性別的不平等。
目前,針對這個問題,學者們提出「性別平等機器人」的參考解方,亦即藉由設計具有「性別意識」的機器人,讓使用者能重新思考社會中的性別規範和偏見,挑戰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例如,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超級英雄救援機器人Valkyrie(女武神)的命名及女性身型設計(參見圖二),即挑戰了一般多以男性為超級英雄的性別刻板印象。此外,亦有非擬人外觀的機器人,如日本的照護型機器人「RIBA-II」,主要協助病患和年長者進行移動,其仿大型泰迪熊的外觀設計(參見圖三),可避免性別刻板印象產生。
圖二、NASA救援機器人Valkyrie(女武神)有女性身型設計
圖片來源:性別化創新中文網
圖三、仿大型泰迪熊外觀設計的照護型機器人RIBA-II
(圖片來源:性別化創新中文網)
以女性經驗平衡AI機器人研發的性別偏見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發布的《2018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指出,全球AI領域的專業人才性別比例,女性僅有22%,男性則為78%,可見女力在科技領域的缺乏。目前各國政府皆致力於鼓勵女性在STEM(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領域中的發展,期望能為科技領域帶入創新人才,帶動經濟效益。更有調查發現,工作場所的性別及種族多樣性不僅能提升企業決策的全面性,更能為團隊帶來創新表現。
在以男性為多數的AI機器人研發領域,若能有更多的女性人才加入,不僅能期待創新思考的觸發,更能藉由女性經驗的增加,提高研發團隊對不同立場的包容性,以及對性別偏見的覺察。避免諸如使用隱含性別偏見的資料庫進行AI訓練、設計出強化性別刻板印象的AI產品等狀況發生。
同時,政府亦應鼓勵企業廠商重視研發團隊中成員的性別平衡,促進研究過程中性別意識的納入及養成,除了應可有效降低產品研發中「歧視事故」的發生機率,亦能使產品服務到最大多數的人口,並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
只要有越多的女性在AI機器人研發領域發光發熱,除了能改變世人對女性不擅理工的刻板印象,翻轉社會上累積的性別偏見,亦能鼓勵更多女性勇敢的踏上科研領域的道路,並使得科研領域中的女性能受到社會更多的尊重和認識。
延伸閱讀:
- Schiebinger, Londa (2019). The Robots are Coming! But Should They be Gendered? , Awis Magazine, 18-21.
- 性別化創新中文網
- 科技部「促進科技領域之性別友善與知識創新規劃推動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