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麗、林昭吟、戴明鳳、彭渰雯、徐維辰(2014)。「第四屆性別峰會」及「第二屆性別與科技聯絡網會議」會後報導。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82。
與會人員綜合紀錄
會議名稱及時間地點:
第四屆性別峰會(2014 Gender Summit 4)/ 2014.06.30-07.01 / 比利時布魯塞爾
第二屆性別與科技聯絡網會議(The Second Gender & STEM Network Conference)/ 2014/07/03-05 / 德國柏林
與會人員:
吳嘉麗 淡江大學化學系榮譽教授
林昭吟 台灣大學凝態中心研究員
戴明鳳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彭渰雯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徐維辰 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生/計畫助理
第四屆性別峰會(2014 Gender Summit 4)
前言
2014第四屆性別高峰會(Gender Summit 4,以下簡稱GS4)與第二屆性別與科技聯絡網會議(2nd Gender & STEM Network Conference),分別於六、七月先後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歐盟總部與德國柏林的柏林科技大學舉行。由於此兩會議中探討的議題均與「性別與科技」有密切的關連性,且兩個會議的舉辦地點相近,舉辦時間一前一後,在計畫主持人吳嘉麗教授的精心策劃下,與本計畫的三位共同主持人以及計畫兼任助理徐維辰同學,組成了一個五人團隊,同時參加兩場會議。
歐盟性別高峰會(European Gender Summit)會議於2011年首次舉辦,主要由歐洲科學技術協會(COST)、歐洲科學基金會(ESF)和科學中的性別計畫(genSET,gender in science)等三個單位共同籌辦。此會議的主旨即在談論科學中的性別、創新與卓越,與近年來該三個單位所執行之各項計畫的成果彙整報告。首屆約400人與會。2012年舉辦第二屆時,將會議名稱定名為「性別峰會(Gender Summit)」,仍由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主辦,但美國、加拿大等國也都更積極地參與此會議。2013第三屆移師美國華府舉行,由美國的國家科學基金會主辦,也包含了多項美加及墨西哥的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性別政策,以及主要計畫成果。今年第四屆再移回到歐盟總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主辦單位除了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外,同時改由當年歐盟的一個英國科學工程性別計畫(genSET)演變而成的非營利機構PORTIA、及比利時的達文西(The Davinci)研究所共同籌辦,後者為一智庫顧問機構。根據大會統計,本屆會議有來自40個國家,400多人與會,會中共安排了55位演講者上台報告。
參加會議經過
五人團隊於六月二十九日到達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隔天早上進入歐盟總部的會議廳註冊並排長龍通過安檢。議程僅安排兩天,非常緊湊,主要聚焦於歐盟研究的主軸,多為大會特別邀請的演講。只有第二天的最後二個小時,分四組同時進行知識交流討論(Knowledge Exchange Forum)。此屆性別峰會著重在歐盟2020科技前瞻計畫的性別思維宣導,及一些案例的介紹,大部分為歐盟所支持的計畫。我們計畫團隊在現場以海報方式介紹我們過去三年執行國科會『性別與科技規劃推動計畫』的成果,我們攜帶來幾套附有英文字幕的台灣女科技人記錄片亦分送給有興趣典藏的學校機構。圖1的左手邊即為現場所展示的海報,同時將海報列印成A4大小的單張,並於背面加印如圖1右邊所呈現的四張活動海報。圖2是我們團隊與來自英、韓及日本的與會者於GS4會議結束時的合影。
圖1 展示海報的正、反面
圖2 Gender Summit 4會議結束後,與來自英國、韓國及日本的與會者在會場中合影左起
李惠淑,南韓婦女科技中心總裁(Prof. Heisook Lee / President of Center for WISET (Women in Science,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Seoul, Korea],
Dr. Elizabeth Pollitzer/Director, Portia Ltd, UK (英國PORTIA公司主要負責人,也是本項會議歷屆的最主要籌辦者)
台灣淡江大學榮譽教授兼台灣女科技人學會理事長吳嘉麗教授,
Dr. Youngah Park /President, Korean Institut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KISTEP), South Korea (南韓科技評估和規畫研究所總裁)
林昭吟研究員
日本渡邊美代子教授
彭渰雯教授
戴明鳳教授
本屆會議的口號是“From Ideas to Markets: Excellence in mainstreaming gender into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policy” 。主題是針對歐盟2020年的Horizon計畫,如何將性別思維融入各領域的科研計畫中,並將研究團隊的性別衡平也納入計畫評選的關鍵參數之一。全程三個時段主題分別如下:
(1) 第一天:Strategic and Crosscutting Priorities,16個邀請演講
(2) 第二天:Expanding Understanding of Sex and Gender Dimensions,17個邀請演講及報告
(3) 第二天下午:Knowledge Exchange Forum,四個小組分組討論
另有16個壁報展示及資訊交流,議程請見附件。
與會心得
會議主題相當明確,說明歐盟科技計畫的性別政策,並討論如何改進研究機構的性別環境,及如何在科技研究中納入性別思維。本屆會議的參與人員來自許多不同背景,包括政策研究機構、提供研究計畫的基金會、企業界機構、以及性別專家。此會議廣受矚目,故2015年將擴大舉辦區域性的會議。亞太的性別峰會由韓國主辦,南非則將主辦非洲區的性別峰會,2016移師至墨西哥,2017在加拿大舉行。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南韓的積極及主動。南韓自從2003年通過『培育並支持女性科技專業人法案』後,成立推動性別科技政策及活動的相關機構,積極參與國際性別科技研討會。今年WISET科技婦女中心的總裁李惠淑教授、科技政策中心主任、及前環境部部長率團共八人與會。除了上台報告該國的性別科技政策外,並邀請大家參加2015年十月由韓國婦女科技中心主辦的亞太性別峰會。
性別峰會是世界各國分享其推動性別平等於科技、創新領域的有效作法之重要資訊交換平台,是一個很適合在科技領域如何推動性別主流化外交的場域。明年十月將首度於韓國首爾舉辦在亞太的Gender Summit,建議我國科技部、教育部、及行政院性平處等相關單位,均應派代表參加,了解國際在這個領域的政策趨勢及經驗。
第二屆性別與科技聯絡網會議
(The Second Gender & STEM Network Conference)
會議簡介
本會議首屆於2012年在荷蘭舉辦,主題是討論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的個人性別途徑。今年第二屆的主題則討論學校、家庭、及工作環境對選擇或堅持在STEM領域女性的影響。會議由「性別與科技聯絡網」(Gender & STEM Network)創始,今年主辦單位是柏林科技大學和教育心理學會,協辦者是上一屆主辦的VHTO (National Organization on girls/women and STEM),經費來自德國研究基金會(Deutsche orschungsgemeinschaft, DFG)。VHTO成立於1983年,是一個關切STEM與女孩的非營利組織,主要承接政府計畫或協助企業和教育機構。
參加會議經過
本團隊於七月二十九日到達德國首都柏林,當天下午進入柏林科技大學的會議廳進行註冊,並參加開幕演講。除了主題演講外,會議以論文報告、圓桌討論、工作坊及海報展示等各種形式分四組同時進行,本團隊的吳嘉麗教授口頭報告講題是〈女性工程與科學人的形象〉,介紹國科會計畫及台灣女科技人學會為了促進和探討科技領域的參與所製作的女科技人紀錄片及故事繪本。清華大學的謝小芩教授和台師大的陳佩英教授亦分別發表了研究成果,講題是〈性別和研究生在台灣工程領域的學習〉與〈台灣各大學中女性在學術領域的表現及領導〉。在海報展示時,我們團隊由吳嘉麗教授代表介紹了過去三年執行國科會『性別與科技規劃推動計畫』的主要活動,並將製作的女科技人紀錄片附有英文字幕的版本分送給義大利、西班牙、荷蘭、及馬來西亞等幾間大學或中學的圖書館收藏。會議報名人約有歐洲及美國等二十國近二百人與會。議程請參見附件。
會議的主題演講及論文在探討個人及社會如何影響個人的學習動機、態度、表現、選擇及發展,包含教育政策及實驗性的研究。五個主題演講講題分別為
(1) 家庭中STEM興趣的性別社會化(J. S. Eccles 教授,美國加州-Irvine大學)
(2) 正式及非正式教育文本中的性別、空間思考、及科技領域(L. S. Liben 教授,美國賓州州立大學)
(3) 超越粉紅與淺藍:性荷爾蒙如何形塑了性別發展及其對STEM科技領域的意義(S. A. Berenbaum教授,美國賓州州立大學)
(4) 成功的學校教育中性別與移民背景的角色:大規模評估研究的證明(P. Stanat教授,德國教育品質改進研究所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Quality Improvement)
(5) 性別、數學和科學參與:父母的角色(J. S. Hyde 教授,美國威斯康辛-Madison大學)
與會心得
本會議主題偏向從教育及心理方面去連結如何提升女性在科技領域的參與。參加者以歐盟各國及美國為主,亞太國家則有台灣、馬來西亞、澳洲及紐西蘭。因為會議場地在大學,主辦單位也是一間大學,所以設備較簡單,會議組織上較為鬆散。但是學術味較濃厚,屬於一般的學術研討會。這個會議的特點是安排了多場主題演講和工作坊,本計畫團隊的成員也分別編派到每一組參與,因此得以充分與其他與會者互動,並在發言中說明台灣的情形,與其他國家成員交換心得。
台灣與會人員合照
(左起:徐維辰、吳嘉麗、戴明鳳、謝小芩、林昭吟、陳佩英、彭渰雯)
吳嘉麗教授在分組議題中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