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刻板印象會讓「王者」變「青銅」?—談性別刻板印象的威脅與促進效果 (98年孫旻暐教授計畫)


關於此文:這篇文章介紹了由亞洲大學醫學暨健康學院心理學系孫旻暐副教授所主持的科技部98年度性別與科技研究計畫「她可以做的更好—性別刻板印象對女性數學表現的影響」之研究成果。

作者/孫旻暐(亞洲大學醫學暨健康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

線上遊戲《王者榮耀》中,功夫段位最低者是「青銅」,最高者是「王者」。而生活中,人們難免會有將能力好的「王者」誤認為能力不佳的「青銅」的時候。但那些看似能力表現不佳的人,是否真的就是本來的能力較差?會不會其實有什麼因素導致他們無法表現出原本的實力呢?
 

數學表現的性別差異

愛因斯坦曾說:「數學是科學之母」。過往研究分析歷年美國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與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之測驗成績後發現(Gallagher, Bridgeman, & Cahalan, 2000)1,女性考生的數學分數明顯比男性還低。而這樣的性別差異(gender difference)也常見於國內教育場域與國家考試中。因此,人們大多先入為主的認為「科學、物理及化學等科目較適合男性就讀」。

刻板印象的威脅效果與促進效果

針對造成上述性別差異的原因,美國社會心理學家Claude M. Steele首先提出「刻板印象威脅效果」(Stereotype Threat Effects,STEs)(Steele, 1997; Steele & Aronson, 1995)2.3,並加以驗證。他指出,人們會針對特定的團體成員抱持著典型且一致的社會刻板印象(social stereotypes),而該特定團體成員也將受到此想法或信念的影響,改變其行為表現。

例如女性考生會因為受到負向性別刻板印象(negative gender stereotype,即女生被認為在數學表現較差的信念)的影響,導致她在數學上的表現,較無性別刻板印象時來得差。反之,正向團體成員(valued group member,如男性或亞洲人的數學表現)會因為正向刻板印象而表現較佳。不過,另有學者指出,刻板印象威脅效果只能用來解釋負向團體表現受損的現象(Wheeler & Petty, 2001)4

除上述的威脅效果會導致表現變差外,正向刻板印象似乎反而能增進個體行為的表現。正如研究發現(Shih, Pittinsky, & Ambady, 1999)5,當「亞洲人的數學表現較白種人好」的種族刻板印象被突顯時,美裔(女性)亞洲人在數學測驗中能獲得較控制組高的分數,故稱此為「刻板印象促進效果」(Stereotype Boost Effects;SBEs)(Cheryan & Bodenhausen, 2000)6

近年有些研究已證實正向刻板印象有促進效果(Bosson, Haymovitz, & Pinel, 2004; Pittinsky, Shih, & Ambady, 1999; Shih, Pittinsky, & Ambady, 1999; Stone, Lynch, Sjomeling, & Darley, 1999)7.8.9,但有些則沒有(Shih et al., 1999)。經檢視並分析過去相關研究,本研究整理出六種突顯刻板印象激發方式(Suen, 2006)10,並將之分成隱含式激發(implicit activation)與突顯式激發(implicit activation),藉此探討促進效果的不同影響機制。

混合性別的團體施測情境會引發威脅效果

透過直接表明男性數學表現較女性佳的(顯式的測驗情境)操弄下,本研究發現,女大學生在團體情境下的數學表現都較個別情境來得差。尤其是身處在混合性別的團體情境(男女生混合)中,其所獲得的數學分數較處在相同性別團體情境(僅有女性)時還差(如圖1)。

圖1 不同測驗情境下的表現(資料來源:本研究計畫)

然而,由此實驗結果可得知,我們在進行數學科目的成就評量時,應特別注意在混合性別情境時對女性學生可能造成的性別威脅效果。由於國內目前的學校教育多為男女合班,建議學校當局嘗試採用個別測驗情境,或許可以更精確地測量女性學生應有的成就表現。

隱含式的優勢操弄會產生促進效果

對國內大學女生而言,性別刻印象應該會產生數學表現的威脅效果,但種族刻板印象則會對亞洲人產生促進效果。故本研究在性別刻板印象激發組與種族刻板印象激發組間,分別詢問有關性別與種族相關的一系列隱含性問題,例如是否認同自己的性別/種族、班上與自身同性別/種族的人是否佔大多數等,以便間接激發其負向性別刻板印象與正向種族刻板印象。

結果發現,女大學生在性別組的數學得分低於控制組,即證實了性別威脅效果的存在。而女大學生在種族組的數學得分則高於控制組,亦即證明,在隱含式突顯情境下,種族刻板印象的促進效果有助於數學的表現(如圖2)。

圖2 刻板印象激發情境(資料來源:本研究計畫)

上述結果說明,威脅效果可輕易地在任何操弄方式下發揮作用,但促進效果卻僅能在隱含式的操弄方式下表現出來。所以未來我們若要利用促進效果增加女性行為表現時,請千萬記得要含蓄地突顯她們的正向刻板印象。如果直接說明她們的優勢,則無法得到促進效果的助益。

模糊團體間界線可有效減除威脅效果

在減少刻板印象的方法之中,「模糊團體間界線」是其中一種用來減少刻板印象強度的方式。它讓當事人相信不同性別間並沒有表現能力上的差異。

因此,我們設了模糊團體間界線的相似組與相異組。相似組即是請她們試舉數項男女生在一般生活中都擁有的相似行為、特質或能力(例如上大學、聽音樂等);相異組則是列出數項男女生在一般生活中的相異行為、特質或能力,並指出它們之間的優劣(例如男生的力量較大、女性要細心等)。

在相異組中,女大學生的數學表現的確較控制組來得差,證明性別刻板印象的威脅效果;而相似組中的女大學生則較相異組表現出較佳的數學成績。即使並未能較控制組的表現好,但這也證明威脅效果能成功地被減除(如圖3)。顯然,若能模糊當事者所屬的團體界線時,應可以有效減少刻板印象威脅效果,但亦可能因為模糊當事者團體界線實屬突顯式操弄,故無法產生促進效果。

圖3 不同刻板印象激發情境(資料來源:本研究計畫)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當女性學生的刻板印象被激發或被強調,會減弱其數學能力的表現;而當我們使用模糊團體間邊界的策略時,女性學生的數學能力表現相對地比受到威脅的組別高,即威脅效果減除。

有趣的是,本研究也發現,相似組的數學表現並未如我們預期的高於控制組。這樣的現象可能是受到台灣根深蒂固的父權社會影響,使得台灣的女學生受到的性別刻板印象比其它國家的女性還難改變。短暫的模糊團體間邊界操弄並無法立即改變其想法,也就無法使受試者在數學表現上有更好的表現。

故我們建議未來的研究可往這方面著手,試著以縱貫面的角度去影響受試者的刻板印象,並考慮不同國家的文化影響,以發現更多減除刻板印象威脅的方法。

別讓性別刻板印象掩蓋了「王者」光芒!

經由上述的研究結果可知,性別刻板印象威脅效果的確會影響台灣女大學生的數學表現。其中混合性別的團體考試情境,即會引發出性別刻板印象的威脅效果。此外,負向性別刻板印象的確會對女大學生的數學表現產生威脅效果,導致數學成績降低,但對於正向刻板印象的促進效果,卻只在隱含式激發時才會對數學表現有所提升。

因此,當人們認為女生的數學表現看起像是「青銅」似的表現不佳時,別忘了這可能是因為性別刻板印象的威脅效果所致。只要我們能善用減除威脅效果的方法,亦有可能讓她們人人成為表現較佳的「王者」喔。

按此下載 看完整的「她可以做的更好—性別刻板印象對女性數學表現的影響」成果報告!


參考資料:

  1. Gallagher, A., Bridgeman, B., & Cahalan, C. (2000). The effect of computer-based tests on racial/ethnic, gender, and language groups. NJ: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2. Steele, C. M. (1997). A threat in the air: How stereotypes shape intellectual identity and performa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52, 613-629.
  3. Steele, C. M., & Aronson, J. (1995). Contending with a stereotype: African-American intellectual test performance and stereotype threa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 797-811
  4. Wheeler, S. C., & Petty, R. E. (2001). The effects of stereotype activation on behavior: A review of possible mechanism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7(6), 797–826
  5. Shih, M., Pittinsky, T. L., & Ambady, N. (1999). Stereotype susceptibility: Identity salience and shifts in quantitative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 80-83.
  6. Cheryan, S., & Bodenhausen, G. V. (2000). When positive stereotypes threaten intellectual performance. Psychology Science, 11(5), 399-402.
  7. Bosson, J. K., Haymovitz, E. L., & Pinel, E. C. (2004). When saying and doing diverge: The effects of stereotype threat on self-reported versus non-verbal anxie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0, 247-255.
  8. Pittinsky, T. L., Shih, M., & Ambady, N. (1999). Identity adaptiveness: Affect across multiple identitie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5, 503-518.
  9. Stone, J., Lynch, C. I., Sjomeling, M., & Darley, J. M. (1999). Stereotype threat effects on black and white athlet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 1213-1227.
  10. Suen, M. W. (2006). Stereotype-moderated mathemetical performance in multiple category contexts [Unpublished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