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如何改變科學?
貼文日期:2021/05/20
貼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1645501069043806/posts/2973234699603763
來源連結:吳心萍(2021年1月14日)。〈女性主義改變科學了嗎?讀後感〉,《女科技人電子報》157期。
18世紀起社會上興起母職天賦論,從此女性便被視為育兒者。不僅如此,19世紀的科學界更曾認為女性大腦天生不適合學習需要縝密邏輯的科學知識。在社會長期的刻板印象下,女性不僅難以兼顧家庭與工作,更難以進入科學界的大門。
在《女科技人電子報》第157期刊載的〈女性主義改變科學了嗎?讀後感〉一文中,作者吳心萍即與大家分享了書中所道出的女性與科學的關係。
#科學能力與性別無關
綜觀歷史,歧視女性科學家的例子不勝枚舉。倫敦皇家學會曾不收女性科學家為會員;女性需因繼承夫職才得以擔任學校教職(例如瑪里.居禮即是);甚至時至2019年,身為黑洞研究一大功臣的女科學家Katie Bouman仍舊被質疑其貢獻。從女性科學家的種種貢獻來看,科學成就顯然與性別無關。但作者認為,即便相較一百年前,現今科學界已對女性友善許多,然而女性在科學領域的處境依舊有進步的空間。
#女性視角讓科學更宏觀
純男性的科學界,不僅只影響女性科學家的發展,更會對女性健康造成傷害。例如1982年的阿斯匹靈研究,以女性賀爾蒙複雜、有懷孕可能等原因,將女性排除在實驗對象之外,導致研究得出的藥物劑量是以男性的生理條件為標準,對女性來說則有用藥過量的風險。所以,重視女性在科學研究中的參與、在研究中納入性別觀點,並不是女性主義的無限上綱,而是為了讓科學的發展更加宏觀,使全人類皆能受惠。
#別讓性別期待抑制下一代對未來的想像
最後,作者舉出自身經驗,說其就讀幼稚園的女兒也曾被男同學說「女生不能當醫生」。可見我們仍要努力轉變社會對性別的偏見,別讓社會性別期待壓抑了下一代孩子們未來可能的發展。
作者亦推薦了台北科博館「設計我們的世界─科技性別化創新」特展。展覽不僅從歷史上看女性在科學界的發展,也介紹了許多科研領域中納入性別分析的性別化創新案例,非常適合大人小孩一起來激發更多對性別與科技的想像!
想知道更多作者的《女性主義改變科學了嗎?》讀後感嗎?快點進來看看。
延伸閱讀:
為什麼 #性別分析能讓科學研究更加完整?
除了瑪里‧居禮之外,其他刻在科學發展史上的女性名字
拍到史上首張黑洞照片的關鍵人物是她!
─────
追蹤科科性別了解科研領域中的性別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