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腦、男性腦?來聽聽腦神經科學家怎麼說!

 

貼文日期:2024/03/21
貼文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GIST/posts/943304644468333
來源連結: Take it from a neuroscientist: searching for a ‘male’ and ‘female’ brain is a waste of time


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認為性別之間的差異完全來自先天。其實,學術界也曾熱衷探索這項議題,例如透過研究大腦來證明「男女有別」,甚至迄今尚未停歇。

最近,腦神經科學家Gina Rippon就撰文提醒研究者們別再苦苦尋找先天的「生理性別腦」。為什麼呢?


 
 








 
Image

#大腦構造會隨著人類的生活經歷而變化

Gina Rippon以史丹佛大學近期的研究為例,該研究以深度學習模型觀察大腦掃描,透過演算法辨識出大腦的「女性」與「男性」(即先天的生理性別)模式。她指出,單以生理性別的角度解釋研究成果,可能會錯過兩個重要的面向。

第一個面向:大腦是可塑的,並且會隨著人的畢生經歷不斷變化。舉例來說,若針對長期演奏鍵盤樂器或弦樂器的音樂家進行大腦掃描,就可以發現他們腦部的不同控制中心分別反映出其技能。

因此,藉由掃描大腦得出的結果,通常都經過由人類的生活閱歷塑造,不會完全出於先天。


#大腦的發展也會順應人類歷經的社會規範

第二個面向:大腦的發展也會順應人們身處的不同社會規範。例如社會性腦神經網路(social brain network)中的關鍵部分能夠逐步發展到適應不同的社會互動;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則儲存了人類出生後與外界互動獲得的各種社會知識,包括社會規則,甚至刻板印象。

換句話說,透過這些有關社交的大腦網路,反而更有機會透過社會化所形成的差異,進而推測大腦的主人是女性或男性


#重新思考腦神經與性別的概念與理論

由於大腦構造能夠反映出人類生命中的豐富經歷,因此研究者若一味鑽研天生的「生理性別腦」是沒有意義的,而應該同時考慮文化與生物學的因素。

對此,若能在大腦研究中運用性別化創新(Gendered Innovations)方法,針對腦神經與性別的生物學及社會文化面向,重新思考相關的概念與理論,如此不但能避免強化諸如「性別差異都來自先天」的刻板印象,也有助於更精確地理解科學證據,促進傑出的研究成果。


想知道更多相關內容嗎,快點來看看原文報導  https://tinyurl.com/55jbbptd


延伸閱讀:

性別化創新基礎方法-重新思考概念與理論 https://tinyurl.com/434zbnze

能者多勞?女性比男性更擅長一心多用嗎? https://tinyurl.com/yv4xs7kb



⇐前往較新一則貼文           前往較舊一則貼文⇒


科科性別已經有IG(@kekegender)了!在這裡 https://www.instagram.com/kekegender/

掌握國際間最新的性別化創新研究、活動與課程,請鎖定「性別化創新通訊新知」 https://tinyurl.com/mr2xkcy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