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醫大國文教學融入性別教育 (105年蔡蕙如教授計畫)


關於此文:這篇文章介紹了由高雄醫學大學語言與文化中心蔡蕙如副教授所主持的科技部105年度性別與科技研究計畫「性別意識融入醫學大學人文基礎通識課程之教學設計與規劃:以大一國文為例」之研究成果。本文摘錄並改寫自蔡蕙如(2020)。性別意識融入醫學大學國文課程之建構與學習回饋分析。通識學刊:理論與實務38(1),39-73。

作者/蔡蕙如(高雄醫學大學語言與文化中心副教授) 

醫療人員性別涵養的重要性 

醫療相關專業人員應具備性別敏感度,因為他們在職場中所面對的可能是相異性別及多元性別的身(病)體;診療過程中不僅要檢視其病況,還可能觸及病患私密處。他們對於患者的診治不應該只是疾病而已,更應該涉及性別的情感關照與尊嚴維護。因此,身為醫大國文教師的筆者相當關注學子們如何透過語言與文學來培養其性別意識,並期待他們能藉由不同性別生命經驗的學習來突破性別角色的限制及培養人文關懷。

檢視醫大國文教材:女性作者作品偏少

婦女新知基金會於1988年以女性主義觀點檢視我國中小學教科書,實乃此類性別教育研究之先聲。其後於2002年時,臺灣女性學學會與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亦共同主辦「檢視大專教科書性別意識研討會」。受此鼓舞,筆者亦追隨前輩們的腳步,試圖診斷任教學校所採用的國文教材是否符合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法」1第18條「教材之編寫、審查及選用,應符合性別平等教育原則;教材內容應平衡反映不同性別之歷史貢獻及生活經驗,並呈現多元之性別觀點」之內容。

筆者就各課程單元選文的性別訊息與作家性別來檢視其性別議題的內容量。檢視後發現,從各單元選文的作家男女性別比例來看,女性作家明顯少於男性(如表1)。根據表1,有5個單元(1、4、7、8、10)完全沒有女性作家的選文;其他5個單元的女性作家選文僅有6篇,占該教科書總篇數的12%。看來,該國文課程內容實有必要進行調整,才能使學子在不同性別的生命經驗獲得平衡的學習。

表1 單元選文之男女作家性別比例 (本研究製表)

序號單元名稱作家/篇名作家男女比例(男:女)
1 自我探索 屈原:〈涉江〉
司馬遷:〈伯夷列傳〉
商禽:〈躍場〉
白荻:〈流浪者〉
4:0
2 人間情愛 朱天文:〈小畢的故事〉
余秋雨:〈清理友情〉
愛情古典詩詞選(《詩經》4首;詩詞12首)
16:2
3 在地關懷 心岱:〈大地反撲〉
柯培元:〈熟番歌〉
杜十三:〈煤——寫給一九八四年七月煤山礦災死難的六十六名礦工
2:1
4 天地行旅 蘇軾:〈記游定惠院〉、〈記游松風亭〉
余光中:〈德國之聲〉
舒國治:〈流浪的藝術〉
3:0
5
鼎俎滋味
呂不韋:〈呂氏春秋‧本味〉
焦桐:〈論牛肉麵〉
蔡珠兒:〈紅蘿蔔蛋糕〉
紀大偉:〈早餐〉
3:1
6 性別角色 馮夢龍:〈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簡媜:〈密語之四〉
王浩威:〈臺灣男人的成長——從性探索到心理閹割〉
2:1
7 醫病書寫 陳壽:〈三國志‧華陀傳〉
王湘琦:〈沒卵頭家〉
黃信恩:〈時差〉
江自得:〈癌症病房〉
4:0
8 生死無憾 莊子:〈至樂〉
陶淵明:〈形影神〉三首並序
余德慧:〈了然生命的根本態度〉
3:0
9 奇幻文學 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蒲松齡:〈畫皮〉
林宜澐:〈抓鬼大隊〉
黎紫書:〈錯體〉
3:1
10 運動書寫 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
謝雪漁:〈觀野球〉、〈觀跳舞〉
劉大任:〈簡單而嚴肅——山普拉斯的網球風格〉
詹偉雄:〈提拉米蘇第九局〉
4:0

 

融入式教學法的課程建構與操作:無處不性別

筆者嘗試於國文課程裡「融入」性別教育,此「融入」操作即是教師將學生所需學習的內容或相關概念,不著痕跡地安排於學域或學科內現有的各單元或相關單元中,經由課程設計及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但仍按原有課程的授課時間進行課程規劃(黃政傑,2005;教育部,2019)2.3。換言之,也就是將性別議題自然而然地帶入醫大國文教科書裡的每個單元,讓學子理解「無處不性別」,進而於學習情境中形塑其性別意識。

舉例來說,透過古典文本明朝馮夢龍〈杜十娘怒沈百寶箱〉、現代文學簡媜〈密語之四〉與王浩威〈臺灣男人的成長——從性探索到心理閹割〉,以及公視人生劇展「西蓮」,可以引導學子思考文化中身體意象的性別身分和其成長環境、內在性格、價值排序、社會風氣、人際關係等因素如何影響個人行為與抉擇。同時,筆者亦帶領學生討論母親形象、母職與性別分工的議題。

透過教育潛移默化,提升學子性別敏感度

筆者整理並觀察修課學生之書寫作業、小組討論摘要、人物訪談紀實及試題選答內容後發現,在期初作業「我的成長故事」之書寫中,學生們將個人所見之文化性別期待形諸於文字,反映出其家庭教養已在潛移默化中對不同生理性別的子女進行性別角色、社會職務以及價值規範的塑造。而此塑造模式往往就是傳統性別刻板印象的複製。

而經筆者融入性別意識進行教學後,學生於期中之分組討論過程及期末考試選答內容中,多能在言談與字裡行間透露出性別平等、關懷性別弱勢等性別敏感覺知,並能針對性別角色與母職展開反思。此外,在人物訪談紀實裡,仍有學生無法正確應用性別意識,故筆者必須於課堂上適時導正,方能形塑學子們正確而健康的性別觀。

將性別意識融入教育,建立性別新秩序

國文課是高教學府的必修通識基礎課程之一,可謂是提供學生經由語文學習性別的必經之道與良機。未來,在兼顧語文教育及教學目標下,筆者仍會持續將性別意識融入教學內容,一方面不失焦於語文、文學內涵的教育;另一方面也能在引導學生閱讀與分析每個單元的書面作品與影像文本時,融入性別議題的論述和討論。尤其2019年我國同性婚姻合法化後,性別議題更應受到高度關注並於教學現場加以研討,以提升學生性別意識及敏感度,確切落實性別教育進入醫學之道的終極目標,繼而建立更性別友善的醫療環境。

按此下載 看完整的「性別意識融入醫學大學人文基礎通識課程之教學設計與規劃:以大一國文為例」成果報告!


參考資料:

  1. 性別平等教育法(2018 年修正)。
  2. 黃政傑(2005)。課程改革新論:教育現場虛實探究。新北市:冠學文化。
  3. 教育部(2019)。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議題融入說明手冊。臺北:教育部。取自https://cirn.moe.edu.tw/Upload/file/29143/8384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