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中的性別與科技 (105年陳明惠教授計畫)


關於此文:這篇文章介紹了由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陳明惠副教授所主持的科技部105年度性別與科技研究計畫「從數位女性主義觀點探討自2000年以來台灣科技藝術中的性別議題」之研究成果
 。

作者/陳明惠(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

看見科技藝術中的女性

2016年奧地利的「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啟動了一個關於「新媒體藝術中的女性」(Women in Media Arts)的研究。這是由相對是以男性藝術家為主導的科技藝術領域裡,對於女性參加歷年「林茲電子藝術節」的人數及國籍研究與調查。「媒體藝術中的女性」旨在記錄曾參與過「林茲電子藝術節」的全球女性藝術家,尤其以數位媒體作為創作媒介者;這個計畫也希望能提高女性在新媒體藝術領域的曝光率。臺灣藝術家被記錄於此平台者包含:新媒體及電子聲音藝術家張晏慈、長期居住於巴黎的多媒體藝術家鄭淑麗、以錄像及新媒體創作關懷社會邊緣議題的陳依純、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碩士與博士文憑且在美國創業的新媒體藝術家龔南葳、進行《第二身體》(Second Body)新媒體跨域表演的舞者洪紹晴、從事與生物藝術相關創作的林沛瑩、聲音及電子藝術家劉佩雯,與目前旅美的藝術家殷妮綺。

像這樣連結科技與女性藝術的作者,更早之前是在2003年,由MIT出版社出版《女人、藝術與科技》一重要學術專書,集結女性藝術家在《Leonardo》期刊的書寫與出版,並使以科技作為創作媒介的女性藝術家更能被發掘與重視。而波蘭裔英國女策展人佳莎.理查茲特(Jasia Reichardt)於1968年10月20日在倫敦當代藝術機構(ICA)策劃第一場關於數位、網路、電腦藝術之大型國際展覽:「Cybernetic Serendipity」,此展覽探討數位、網路與藝術之間的關聯,是藝術史上首次正式大規模的科技藝術展覽。理查茲特的成就,促成她於2016年「林茲電子藝術節」獲得Golden Nica媒體藝術先驅(Visionary Pioneer of Media Art)的最高榮譽。

女性藝術在臺灣的發展

女性藝術從1960年代末期至今經過約五十年女性主義運動的洗禮,女性藝術家在創作的主題及媒材上更加多元,且已經超越過去只單一針對性別的議題。藝術家所關注的面向包含生活各層面:居住自然環境、飲食文化、政治話題、種族與認同、文化與差異、母親與家庭等等。另外,受全球交通便利及網際網路迅速流通所賜,西方與東方女性藝術家的交流較以往更頻繁,這也同時促使其藝術創作之多元性及複雜度。

在臺灣,科技與性別的首次連結始於2003年由臺灣女性藝術協會主辦、且由陳香君在高雄市立美術館所策劃的「網指之間:第一屆國際女性藝術節」展覽。該展覽由陳香君邀請臺灣女性藝術家呼應亞洲(尤其臺灣)日趨重要的科技與數位文化,並邀請來自韓國、日本、泰國、新加坡、香港、法國和美國等29位女性藝術家參展。展出作品均涉及科技及科技對於生活的影響,及科技文化下我們對生命的思維與想法。展出作品包含許多與科技相關媒材,如機體人、網路幻遊、數位身體、監視幻想、虛擬科技等議題;創作手法多以跨領域的藝術型態表現,大量使用電腦操控、程式設計的影像的空間裝置作品。該次展覽展出的作品所關注的課題與男性藝術家不太相同,作品觸及嬰兒議題、居家環境、身體感知等。

展望女性藝術更多元的未來

臺灣女性藝術隨著解嚴之後婦運的蓬勃發展,留學的女性藝術家與史學者返國後,才於1990年代開始出現女性主義藝術風格與思想。在歷經近30年的女性藝術發展的今日,女性藝術家的創作更趨多元,尤其藉著科技影響當今生活與文化之賜,越來越多的女性藝術家創作媒材更偏於科技導向,且臺灣女性科技藝術家的創作與研究更趨重要與具時代意義。近年來臺灣女性科技藝術家結合科技與藝術兩個不同學門,進而解構或重新審視性別議題。臺灣女性科技藝術家作品探討的議題,包含對於身體與性別的重新詮釋,對於社會、政治議題提出批判,對於同志、跨性性別認同的思考,及近年來透過生物藝術的創作手法,對於性別議題加入與其他生物的對照與有趣的觀察等面向。

按此下載 看完整的「從數位女性主義觀點探討自2000年以來台灣科技藝術中的性別議題」成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