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也要小心文字陷阱嗎?
貼文日期:2019/06/23
貼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GIST/posts/2383048748622364
來源連結:性別化創新中文網「重新思考語言和視覺表徵」
#語言文字中的隱藏意義?
語言是傳遞知識的重要媒介,用詞背後的隱喻,以及選擇的敘述方式,往往能影響人們對於被描述事物的想像和詮釋。
但有時我們經常忽略語言文字帶來的影響。上回討論過的大學甄試考題以信仰命題的爭議,校方便忽略了題目文字背後所隱含的性別歧視,違背了維護性別平等價值的社會責任。
那麼,在科研領域中若對語言的使用不夠敏感,會有什麼情況發生呢?
#恐怖的月經?
例如,在1980年代出版的醫學教科書中,使用了「壞死的」、「失去的」、「剝落的」等詞彙來描述女性的月經形成,將其和負面的形象劃上等號,亦汙名化了女性正常的生理現象。
#野生公馬的後宮成群??
又如早期的動物學家以「後宮」這個帶有一夫多妻意涵的詞彙,來形容野生馬的社會型態,這意味著一幫馬群是由一頭「種公馬」(配種用的公馬)來主導和支配,而母馬則是次等的附屬成員。
但新的DNA研究卻指出,馬群中,種公馬的後代其實只占了不到三分之一;而根據另一研究觀察,母馬不僅在群體中有主導地位,甚至會穿梭在不同馬群間,並只與牠們選定的公馬交配。
如此一來,便破除了雄性本位的研究觀點,也顯示出,若無意識的將 #隱含社會性別結構假設的詞彙帶入研究中,無形之間也會侷限了我們對知識創新的想像。
#包容性語言
此外,目前 #中性詞彙的使用概念已逐漸成為潮流,以英語為例,「消防員(fire fighter)」已取代原先的「救火伕(fireman)」,而像是「女飛行員(aviatrix)」、「女醫師(lady doctor)」等這類詞彙則不再使用,減少社會上對性別分工的刻板印象。
無論是詞彙本身還是其包含的隱喻,在使用時我們都應該格外留意,並且重新思考語言的重要性,才不會在無形中限制了知識及研究的創新,並在無意間強化了社會中的性別不平等!
想知道更多 #性別化創新對語言重新思考的案例嗎?快點進來看看!
延伸閱讀:
卵子和精子,誰比較主動?
入學考試依個人信仰出題,可以嗎?
相關文章:
「去性別」代名詞收入牛津辭典!
母馬的「女性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