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重男輕女!?性別差異如何影響感染?
貼文日期:2023/11/6
貼文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GIST/posts/846288617503270
來源連結: Sex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Bacterial Infections
四處存在的細菌雖然沒有性別歧視,但由於每個人先天的生理條件以及後天的生活習慣、職業暴露等因素,使得人菌「邂逅」後的結果大有不同。
去年(2022)底發表於《感染與免疫》(Infection and Immunity)期刊的文獻回顧彙整了細菌感染的性別差異,並列舉許多實例。請看以下簡介。
#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如何影響細菌感染
目前已知細菌感染對於青春期後的男性有較顯著的影響,其成因又可分為生理性別(生物學的特徵)與社會性別(文化面向的態度、行為與表現)面向。
在生理方面,舉凡染色體構成的遺傳因素、先天與適應性的免疫反應以及性荷爾蒙的差異往往使女性通常較不易受到細菌感染(但孕婦可能較易感染特定細菌)。
而在社會層面,由於男性的洗手頻率較低、較有吸菸飲酒等習慣,且有些男性的工作頻繁接觸可能傳播布氏桿菌(Brucellosis)的牛、羊等動物,增加了感染風險。
#細菌性疾病感染的生理/社會性別因素
文獻回顧中列舉的許多細菌性疾病在台灣也很常見,這些感染經常牽涉了生理/社會性別因素。
胃腸道感染不但常見於男性,且症狀可能更嚴重。造成這種現象的因素可能有性荷爾蒙的影響,以及男性的飲食行為(生食、刺激性食物等)風險較高。幽門螺旋桿菌就是一例,男性感染後的發炎、萎縮狀況更嚴重,同時也有更高的機會發生胃癌。
淋病也是很常見的細菌性感染,青年及中年男性可能更易從事高風險性行為,因此受到較大的影響。女性病例雖然較少,但她們更可能由於雌激素的緣故而發生瀰漫性淋病雙球菌(Disseminated gonococcal infection)感染。
在台灣,兒童與長者是肺炎鏈球菌的高風險群。不過根據文獻回顧指出,肺炎鏈球菌對男性影響更大。同樣的,有研究發現雌激素可能在此產生保護作用。
#下一步可以怎麼做?
有關細菌感染的生理/社會性別分析現已累積了一定成果,但根據作者指出,這些研究發現目前尚未系統性地轉化成為醫療指南。
因此,學術界與醫療機構可以透過兩方面促進感染治療的性別化創新(Gendered Innovations)。學術期刊與補助機構應制定政策促進科學研究納入生理/社會性別分析;醫療機構則可根據現有的研究成果擬定具備性別敏感度的醫療指南。如此,勢必更能保障所有人的健康。
想知道更多相關內容嗎,快點來看看原文文獻 https://tinyurl.com/2hykbsaj
延伸閱讀:
性別化創新案例研究-新冠肺炎 https://tinyurl.com/2p8k2ax2
⇐前往較新一則貼文 前往較舊一則貼文⇒
科科性別已經有IG(@kekegender)了!在這裡 https://www.instagram.com/kekegender/
掌握國際間最新的性別化創新研究、活動與課程,請鎖定「性別化創新通訊新知」https://tinyurl.com/mr2xkcy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