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太難研究?讓「類器官」來幫忙!

 

貼文日期:2023/12/11
貼文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GIST/posts/869592831839515
來源連結: Tiny faux organs could crack the mystery of menstruation


在動物界,子宮內膜週期性剝落(進而產生月經)與修復的現象相當罕見。科學家歷來多方探究人體子宮內膜的生理機制、月經量的多寡,甚至人類為什麼有月經等問題,可惜仍難以完全了解。

但是,近年來透過「類器官」(organoid)的協助,子宮內膜的各種謎團可望逐步明朗。請看以下的來龍去脈。


 
 








 
Image

#從動物實驗到「類器官」技術

過去,科學家曾藉由蝙蝠、刺鼠等動物實驗了解子宮內膜與月經。可是有月經的哺乳動物不多,與人類的遺傳學差異也需要考慮。因而後來多數的基礎成果是透過研究獼猴得來。

直到2000年代,科學家提出一種提取人體組織製造「類器官」的方法,原理是使用幹細胞或體細胞培養能夠反映某些器官特性的細胞結構。隨著這項技術陸續應用於模擬多種人體組織,「類器官」可以如何幫助了解子宮內膜與月經呢?

#類器官促進了解哪些子宮內膜知識?

起先,子宮內膜類器官需透過手術採集的活檢組織培養,後來Tereza Cindrova-Davies等人在2001年研究發現藉由經血中的子宮內膜碎片也可以製造類器官。

近年來,類器官促進各地科學家探索許多子宮內膜的新知識與技術,例如:

.胚胎著床:傳統上認為胚胎是透過「侵入」子宮內膜以著床。事實上,子宮內膜組織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其細胞可以抓住胚胎並將之拉入組織。

.調經:科學家正嘗試以類器官製造月經,如此一來即能尋找調經的新方法,避免藥物調經造成的副作用。

.子宮內膜異位:類器官可模擬子宮內膜「故障」時的反應,使科學家據以解開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機轉,造福患者。


#幫助分析生理性別,推動科學界的性別化創新

雖然類器官仍有一些侷限(例如並未包含血管和免疫細胞,也無法反映大腦如何影響子宮),但由於可以反映特定的人體機制,又能在體外運作,將來可望幫助科學界探討更多有關子宮內膜的複雜問題。

子宮內膜類器官的研發與推展,不但使科學家獲得一項分析生理性別的實用技術,也能同時促進了解女性的生理性別機轉,可說是科學界邁入性別化創新(Gendered Innovations)的一大步。


想知道更多相關內容嗎,快點來看看原文評論  https://tinyurl.com/yr2xu3zs


延伸閱讀:

月經來臨前也會失眠嗎? https://tinyurl.com/2kuzxanc



⇐前往較新一則貼文           前往較舊一則貼文⇒

 

科科性別已經有IG(@kekegender)了!在這裡 https://www.instagram.com/kekegender/

掌握國際間最新的性別化創新研究、活動與課程,請鎖定「性別化創新通訊新知」 https://tinyurl.com/mr2xkcy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