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獵是男人的天性?別小看女人的「獵人體質」!

 

貼文日期:2024/01/04
貼文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GIST/posts/886919850106813
來源連結: Forget ‘Man the Hunter’ – physiological and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rewrites assumptions about a gendered division of labor in prehistoric times


大家可能都曾耳聞「男人有狩獵本能(女人沒有,因此適合去採集)」的論調,其中預設男女各有與生俱來的天性。這種說法廣為流傳,就連過去的研究者也不免帶著相同的假設檢視史前時代的人類活動。

最近由Sarah Lacy & Cara Ocobock共同發表於《美國人類學家》(American Anthropologist)的兩份研究,經由檢視豐富的文獻證據,指出女性的狩獵潛能不但被小看了,且在舊石器時代甚至沒有前述的性別分工。


 
 








 
Image

#女人的生理構造具有耐久運動的潛力

第一份研究聚焦內分泌與肌肉組織等生理構造,指出女性擁有狩獵需要的持久耐力。

首先,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濃度較高,促成耐力上的優勢,使她們可以進行長時間運動而不易疲憊。同時,雌激素亦能限制劇烈運動後的發炎反應,使身體恢復得更快。

此外,女性擁有較高比例的第一型肌纖維。這種肌纖維收縮的速度與力量較小,但較不易疲勞。(反之,男性有較多第二型肌纖維,擅於衝刺,但疲勞得快。)


#考古證據顯示女人也是狩獵者

第二份研究則透過化石、工具等考古證據,說明舊石器時代的人類社會並沒有明顯的性別分工。舉例來說,尼安德塔人常需要狩獵大型哺乳動物,他們遺留的骨骸往往在頭部、軀幹及手臂等部位曾有創傷,而這些創傷沒有性別差異。

此外,舊石器時代人類的捕獵技術已有所創新,其中一種叫做「atlatl 」的擲矛器能夠縮小女性與男性擲矛的速度差異。他們還發明魚鉤、弓箭等工具減輕狩獵對身體的傷害,而以尼安德塔人來說,製作這些工具可能是不分性別的任務。


#重新思考史前的性別分工能夠帶來新視野

Lacy與Ocobock指出,舊石器時代的人們往往能夠執行多種任務,生育並不影響女性外出狩獵,而每個人都投入生產食物與養育後代的工作。這兩項研究綜合許多證據,說明現代人熟悉的「男狩獵、女採集」非但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是恆久不變的。

學術界若能根據現有的成果,進一步探索史前人們的生理構造與社會文化,不僅有助促進學界重新思考史前性別分工的概念,也可望逐漸打破社會上流傳已久的性別刻板印象。


想知道更多相關內容嗎,快點來看看原文報導  http://tinyurl.com/5e9h2up7


延伸閱讀:

男狩獵女採集是天性?其實史前女性也是狩獵好手 https://tinyurl.com/yyt5z48e



⇐前往較新一則貼文           前往較舊一則貼文⇒

 

科科性別已經有IG(@kekegender)了!在這裡 https://www.instagram.com/kekegender/

了解更多科研領域中的性別議題:https://tinyurl.com/22tjby8d (性別化創新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