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同性性行為可能比你我知道的更豐富
貼文日期:2024/08/06
貼文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GIST/posts/1043205491144914
來源連結: Animal homosexual behaviour under-reported by scientists, survey shows
近年來,有關動物同性性行為的報導、科普文章或影片等等都不少見,甚至不乏專門的翻譯書籍。不過,這樣是否代表人們對於動物性行為的認識已經足夠廣泛了呢?
六月發表於《PLOS One》的一項研究就指出,其實人們聽聞到的同性性行為只是冰山一角,因為研究者的觀察很可能沒有記錄在文獻當中。
#多數科學家觀察到同性性行為,但很少人在研究中描述出來
這項研究的執行團隊針對65位物種專家(他們關注的範圍包含52個物種)進行調查。結果發現,76.7%的人曾在研究中觀察到同性性行為,然而,僅48.2%針對這類行為收集數據,最後更只剩下18.5%在撰寫研究成果時加以描述。
研究團隊解釋,接受調查的專家們通常是由於同性性行為太少見,或者此議題不屬於研究重點而沒有收集數據或描述。不過,有些專家表示,相對於發表系統研究,期刊似乎對於發表「軼事報告」(anecdotal report)懷有偏見。
#同性性行為並非不利於物種生存的「異常狀況」
事實上,近年針對松鼠、貓鼬等的研究,對於動物界的同性性行為累積了不少新發現。同時,有些動物(如企鵝和日本獼猴)更獲得廣泛認識,猶如動物界同性伴侶的「招牌」,但即使如此,這些伴侶們還是常被描繪成異於常態的奇觀。
在歷史上,同性性行為也常被視為不利於物種生存/繁殖、違反物競天擇的「達爾文悖論」(Darwinian's paradox)。不過,有研究發現這類行為也可能具有演化優勢(例如80%的黑天鵝同性伴侶能夠成功撫養雛鳥;但異性伴侶卻只有30%能夠做到)。
#為什麼要重新思考動物同性性行為的概念?
正如生態學家Julia Monk所說,研究者在詳加理解動物生活方式的過程中,意識到人類的社會想像如何影響或限制我們對於自然界的了解,是相當重要的。
若物種研究者們能夠應用性別化創新(Gendered Innovations)方法,在研究的不同階段(如構思研究主題與方法、收集並解讀證據等)重新思考有關同性性行為的概念與理論,可望避免研究流程受到既有社會想像的影響,同時向讀者傳遞更多樣化的自然界知識。
想知道更多相關內容嗎?快點來看看原文報導 https://tinyurl.com/2vfahm55
延伸閱讀:
性別化創新基礎方法-重新思考概念與理論 https://tinyurl.com/434zbnze
動物的性行為比我們想像的更多元 https://tinyurl.com/58vx9a48
⇐前往較新一則貼文 前往較舊一則貼文⇒
科科性別已經有IG(@kekegender)了!在這裡 https://www.instagram.com/kekegender/
了解更多科研領域中的性別議題:http://bit.ly/3axaOiF (性別化創新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