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如何更詳細探索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

 

貼文日期:2024/09/18
貼文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GIST/posts/1075667957898667
來源連結: We need more-nuanced approaches to exploring sex and gender in research

 

隨著性別分析日漸獲得學術界的重視,納入性別的科學研究也與日俱增。通常,研究者會將生理性別(生物層面)與社會性別(文化層面)區分開來,並採取相應的研究方法,例如比較女性與男性的生理差異。

不過,最近發表於《自然》「科學中的生理/社會性別」特刊的一篇評論便提醒,生理/社會性別的內部差異以及兩者的交互影響其實複雜得多,建議研究者採取更細緻的方式加以探索。

Image

#看見性別差異,也要看見性別內部差異

作者列舉的捐血研究,就是一個可以深入探討的例子。

2017年,加拿大的一份研究發現,在經常捐血的群體中,女性的鐵蛋白(ferritin,鐵質水平的一種指標)較低的情況比男性更常見。此結果促使當地的血液服務中心更新政策,將女性的捐血間隔由八週延長至十二週。

 

# 進一步看見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交互作用

若要詳加針對捐血群體進行性別分析,還可以注意哪些面向呢?舉例而言,探討鐵蛋白水平較低的女性群體時,即可著眼於影響這項風險、更細緻的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因素。

例如,月經量的多寡可能影響鐵質流失的程度,而經血量又取決於荷爾蒙狀態與每個人的體質。女性從飲食中攝取的鐵質也可能較不足,而飲食習慣的背後往往關係到社會文化對於不同性別的期待(如多吃肉可強化男性陽剛形象,但不會加強女性的陰柔特質)。

 

#運用性別化創新方法,細緻探討性別因素

綜上可知,若學術界能更細緻地解釋捐血研究的結果,並透過進一步研究深入分析鐵質水平低下風險的生理/社會性別因素(且須留意兩者有時並非涇渭分明,而會互相影響),有助於妥善擬訂因應辦法,使相關政策更臻完善。

事實上,各領域的研究者在進行性別分析時,都不妨參考史丹佛大學團隊提出的性別化創新(Gendered Innovations)方法「分析生理/社會性別的交互作用」。透過詳盡探討最切合研究主題的各種性別因素,勢必能夠強化研究的深度與實用性。

 

想知道更多相關內容嗎?快點來看看原文報導  https://tinyurl.com/bdrb2t8n

 

延伸閱讀:

性別化創新基礎方法-分析生理性別/社會性別如何交互作用 https://tinyurl.com/bdwjy9xb

 


⇐前往較新一則貼文          前往較舊一則貼文⇒

 

科科性別已經有IG(@kekegender)了!在這裡 https://www.instagram.com/kekegender/

掌握國際間最新的性別化創新研究、活動與課程,請鎖定「性別化創新通訊新知」 https://tinyurl.com/mr2xkcy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