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診斷標準,「接住」更多的心臟病女性患者
貼文日期:2025/03/10
貼文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GIST/posts/1214280987370696
來源連結: Outdated guidelines mean doctors failing to spot heart condition in women
肥厚性心肌症(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種遺傳性的心臟病,盛行率約0.2%(每500人中有1人患病)。通常,醫師用來判斷就診者是否患病的條件之一,是透過「左心室壁厚度≥15 mm」這項一體適用的標準。
不過,2025年2月發表於《美國心臟病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的研究指出,這項傳統標準可能使診斷產生偏差。為什麼?又能如何改善呢?
#傳統的診斷標準可能錯漏潛在的女性患者
根據臨床數據,確診肥厚性心肌症的男性居多。但研究團隊認為,目前用來定義HCM的傳統標準是奠基於1970年代的研究,其中並未考慮年齡、性別與體型等影響左心室壁厚度的因素,若單以這項標準判別,可能錯漏潛在的女性患者。
對此,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測試,運用上述傳統標準針對英國生物銀行中的43,000多人進行判定,結果發現有4.3%罹患HCM,其中89%是男性。
#加入年齡、性別和體型因素,新的診斷標準更準確
接著,研究團隊應用AI工具測量分析5,000多位健康受試者的心臟MRI(磁振造影)掃描,透過這些數據建立不同年齡、性別和體型的人的正常心室壁厚度,並進一步針對這項條件提出調整過後的HCM診斷標準。
依照患者的不同特徵,新的標準範圍座落於10-17 mm之間。如果就診者的年齡/體型較大或為男性,則門檻較高;如果就診者年齡/體型較小或是女性,則門檻較低。
該團隊再次透過英國生物銀行的資料進行測試。結果顯示,應用調整後的新標準進行判別,確診者的性別落差明顯縮小(女性44%,男性56%);換句話說,新標準更能辨別婦女的HCM。
#重新思考診斷標準,幫助醫學界準確發現HCM
一項疾病的定義往往是由多種標準構成,當這些標準愈能適用不同類型的就診者,愈能幫助醫師準確判別病情。因此,適時針對「標準」進行檢視與重新思考,可以提升其實用價值。
這項研究正好體現了「重新思考標準」這項性別化創新(Gendered Innovations)方法的精神,藉由開發納入更多生理特徵的診斷標準,可望促進醫學界更準確地診斷肥厚性心肌症,及時治療,從而降低這項疾病的影響,並保障所有人的健康。
想知道更多相關內容嗎?快點來看看原文報導 https://tinyurl.com/ykezn4vn
延伸閱讀:
性別化創新基礎方法-重新思考標準與參考模型 https://tinyurl.com/5b5hs36y
性別化創新案例研究-不同群體的心臟病 https://tinyurl.com/yc4ywzcf
⇐前往較新一則貼文 前往較舊一則貼文⇒
科科性別已經有IG(@kekegender)了!在這裡 https://www.instagram.com/kekegender/
了解更多科研領域中的性別議題:https://tinyurl.com/22tjby8d (性別化創新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