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縮小「域差距」,讓家用機器人造福更多使用者?

 

貼文日期:2025/07/14
貼文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GIST/posts/1329208122544648
來源連結: 性別化創新案例研究-家用機器人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家用機器人」也日漸成為家庭中的好幫手,除了負責打掃等工作之外,也可望擔任照護或陪伴的角色。

若要促進機器人能夠公平惠及各類使用者,就必須讓它們適用於不同條件的居家環境。此時,研發團隊需要克服機器人的設計過程與實際部署之間可能發生的「域差距」(domain gap)。

Image

#家用機器人面臨的三項主要「域差距」挑戰

根據史丹佛大學的性別化創新(Gendered Innovations)研究團隊分析,家用機器人的「域差距」可能來自訓練場景與部署環境(實際應用的場所)的不協調,且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視覺感知的不協調:例如機器人的視覺感知不一定能適應使用者的慣用手(左撇子、右撇子或雙手並用)。

.語言感知的不協調:若缺乏多樣的訓練資料,機器人可能較不容易辨識兒童、老人等群體的語音,影響對話。

.開發者與使用者的認知與期望不協調:兩者針對機器人的功能可能有不同期待,甚至抱持偏見,進而影響使用過程。

 

#考慮使用者的多樣性,縮小「域差距」

史丹佛大學團隊指出,考慮使用者的多樣性(以及隨之而來的多元需求)是縮小「域差距」的關鍵。

開發者可以在各個階段針對多樣性加以考慮,例如在機器人的訓練任務、訓練環境以及評估指標等方面;或是在向使用者示範、說明與互動的時候。當然,研發團隊也可以從一開始就邀請終端使用者一同參與設計過程。

此外,仔細考慮訓練資料的來源及偏見、應用多任務學習(multi-task learning)等機器學習方法,也有助於提升機器人在不同環境中的表現。

 

#透過克服「域差距」,促進機器人更公平地惠及使用者

家用機器人開發團隊在設法避免「域差距」問題時,不妨透過充分應用性別化創新的「參與式研究與設計」方法,詳加分析各種潛在的使用者,以將多樣化的使用需求納入機器人的各個開發階段。

一旦「域差距」能夠縮減或克服,不僅可以使家用機器人靈活適應不同環境,也能藉此減少由於性別、年齡、文化等差異造成的偏見,讓人工智慧科技更公平地造福不同的使用者。

  

延伸閱讀:

性別化創新台灣案例-家用機器人 https://tinyurl.com/u9zhyd56

性別化創新基礎方法-參與式研究與設計 https://tinyurl.com/4hauptx6

 


⇐前往較新一則貼文          前往較舊一則貼文⇒

 

科科性別已經有IG(@kekegender)了!在這裡 https://www.instagram.com/kekegender/

了解更多科研領域中的性別議題:https://tinyurl.com/22tjby8d (性別化創新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