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科學家更容易被藏在「致謝」內!如何公平認可她們的學術貢獻?

 

貼文日期:2025/08/18
貼文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GIST/posts/1360874672711326
來源連結: Dissecting the Gender Divide: Authorship and Acknowledgment in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在過去,女性的學術貢獻經常未能獲得公平待遇,例如羅莎琳.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雖然促成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但她當年並未在相關論文掛名作者,而是成了「致謝」對象。

那麼,現今的科學領域能否更公平地認可女性的貢獻呢?近期一份研究就分析了PLOS系列的七種期刊,揭露近年來的狀況。

Image

#透過論文作者與致謝對象,分析女性與男性的「作者率」

這項研究運用的資料,是《PLOS生物學》、《PLOS 計算生物學》、《PLOS遺傳學》等等七種期刊收錄的將近2萬篇論文,發表期間介於2016-2021年,其中包含12萬餘位作者以及6萬多位致謝對象。

研究團隊將論文背後的各項工作區分為「調查與分析」、「寫作」、「資源與來源(Materials & Resources)」等等面向,藉以比較女性與男性科學家被列入作者的比例,即「作者率(Authorship Rate)」。

 

#從事相同的研究工作,男性比女性更可能列名作者

結果顯示,同樣在研究中從事「調查與分析」或「寫作」的科學家,男性比較可能列名作者;尤其在論文中擔任「調查與分析」的科學家當中,70%男性被列名作者,但女性只有65%。

換句話說,女性雖然做了相同的研究工作,她們的貢獻卻更可能遭到「隱性處理」,僅僅被列入致謝對象。

此外,無論在醫學、數學、生物學或電腦科學領域,從事「調查與分析」的女科學家掛名作者的比例明顯較低;反之,環境科學領域則比較沒有這種不平等現象。

 

#學術地位也是影響「作者率」的重要因素

研究團隊也發現,無論性別,引用次數較高的研究人員皆更有可能掛名作者,顯示科學家的學術地位也是影響「作者率」的重要因素。

不過,鑒於引用次數的累積與相關指標內很可能隱含著系統偏見;同時,女性進入學術界的速度較慢,且在高引用次數作者中的代表性也偏低,因此,地位造成的影響也可能強化她們在學術系統的弱勢。

 

#透過「修正機構」,讓不同性別的科學家都能獲得公平認可

誠如研究團隊建議,學界與期刊可以制定積極措施,更加透明地界定不同研究角色的貢獻,以在科學研究中推動公平的署名與致謝。

目前已有愈來愈多的國際科研機構採取「性別化創新」(Gendered Innovations)的「修正機構」策略,除了旨在提升女性科學家的數量之外,也能為她們帶來更平等且多元的機會。

科學家的研究貢獻往往影響著他們的學術地位、申請獎補助的競爭力,甚至是晉升機會。一旦不同性別的研究者都能獲得公平認可,勢必有助他們在學術界順暢發展,從而加速推動科學研究的創新。

  

想知道更多相關內容嗎?快點來看看原文研究 https://tinyurl.com/4rha7nfb

 

延伸閱讀:

性別化創新是什麼? hhttps://tinyurl.com/2mvz9ubv

 


前往較舊一則貼文⇒

 

科科性別已經有IG(@kekegender)了!在這裡 https://www.instagram.com/kekegender/

掌握國際間最新的性別化創新研究、活動與課程,請鎖定「性別化創新通訊新知」https://tinyurl.com/mr2xkcy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