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包容性研究「卡關」?荷蘭團隊彙整解決策略!
貼文日期:2025/02/17
貼文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GIST/posts/1196448029153992
來源連結: Perceptions, barriers and facilitating strategies of inclusive research: a qualitative study with expert interviews
近年來,EDI(equity, diversity, inclusion;多元共融)正在歐洲與加拿大的科研領域興起風潮,「包容性研究」也成為趨勢。
包容性研究的目的,是促進有關研究主題的各種弱勢社群(如婦女、障礙者、多元性別、社經地位較低者等)參與其中,或擔任共同研究者。藉由他們的加入,不但能帶來更多元的知識,也有助生產更實用的成果。
不過,包容性研究雖然立意良善,執行起來卻有不少眉角。最近荷蘭的學術團隊就深入了解研究人員實際遭遇的難題,並彙整出解決策略。
#執行包容性研究可能在哪些地方「卡關」?
該團隊透過訪談發現,執行包容性研究的困難分佈於各個層面。
舉例來說,弱勢社群的成員可能由於種種因素(如來自社會的污名、長期受到誤解等)而不願加入,研究者因此在招募階段就碰上麻煩。
研究者本身的知識與技能也可能不足,例如他們不一定懂得如何與弱勢成員溝通。同時,弱勢成員可能很難理解研究中的各種測量方法、資料與同意書等材料。
再者,當研究納入愈多參與者/共同研究者,所需的行政工作、時間與花費也跟著增加。研究者本身可能沒有充裕時間處理這些事務,至於社會負擔較大的弱勢社群更未必有這麼多餘暇可以參與。至於學術機構提供的資源能否回應上述需求,也是個問題。
此外,「包容性」也可能流於表面,導致弱勢社群的參與收不到實際成效。
#透過哪些策略可以推動包容性研究「過關」?
那麼,針對以上諸種困難,有哪些策略可以解決呢?
為了促進弱勢社群的參與,研究者可以藉著親自拜訪社群成員,以取得信任並與他們建立長期聯繫;與在地組織合作也是一種可行的方式。
同時,研究人員可以經由培訓學習充足的溝通技能,以及如何開發易於理解的研究材料、如何設計具有包容性的測量與資料收集方法等等,如此一來,弱勢社群的成員也能毫無阻礙地參加研究。
學術機構若有意推動包容性研究,可在審查相關申請案時,著重考慮執行需要的時間、經費或網絡等各種資源。此外,機構在評估研究人員的學術成績時,除了考慮論文發表與演講數量等結果,也可以列入他們在田野接觸目標對象的時間。
無論是學術機構或執行團隊,都可實施回饋機制,收集弱勢參與者對於研究過程的經驗與意見,如此能夠避免包容性流於形式。
#性別化創新策略與EDI政策相輔相成
那麼,學術機構若要革新制度以便促進包容性研究,有沒有現成的模範可以參考呢?
其實,目前歐洲與美加等國家的主要補助機構都已採取性別化創新(Gendered Innovations)策略,針對團隊成員比例、機構制度與研究知識三方面進行修正。這些修正策略不但呼應EDI的目標,甚至可與機構既有的EDI政策相輔相成,更有效率地促進科學研究的多元與平等。
想知道更多相關內容嗎?快點來看看原文研究 ttps://tinyurl.com/mwd2upss
延伸閱讀:
性別化創新是什麼? https://tinyurl.com/2mvz9ubv
主要補助機構之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分析政策 https://tinyurl.com/3hzvr35d
前往較舊一則貼文⇒
科科性別已經有IG(@kekegender)了!在這裡 https://www.instagram.com/kekegender/
掌握國際間最新的性別化創新研究、活動與課程,請鎖定「性別化創新通訊新知」https://tinyurl.com/mr2xkcy6